当前位置:夜路>书库>穿越历史>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> 第161章 变天了吧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1章 变天了吧?

  第161章 变天了吧?
  不知为何,刘荣总觉得冥冥中有一双手,将所有关乎自己的重大转折,都堆在了三年后——堆在了天子启新元六年。
  按照原本的历史时间线,母亲栗姬那声‘老狗’,便出现在这一年;
  刘荣的三弟,原历史线上的临江哀王刘淤,也薨故于这一年;
  原主——景帝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,同样是在这一年;
  历史上的汉武大帝,当今天子启的第十子,今日才刚获封为胶东王的刘彘——或者说刘彻,也恰恰是在这一年满六岁,正式脱离了这个时代公认的婴幼儿脆弱期、大概率夭折期。
  原本刘荣还没意识到这一点。
  直到这一日,皇帝老爹看着年仅三岁,便已身着诸侯王袍、头戴诸侯远游冠的刘彘,发出一声‘起码等长到六岁再离京就藩吧’时,刘荣才隐约意识到了什么。
  尤其是想到在这一年——在天子启新元六年之后,丞相条侯周亚夫、太子太傅魏其侯窦婴,分别因‘反对天子废储’而被逐出朝堂权力忠心,就更让刘荣意识到这其中,有一只手在暗中推动着什么……
  “是假的。”
  “——老爷子病危,是假的。”
  抱着弟弟刘彘,看着眼前的皇帝老爹低下头,望向自己怀中的幼弟刘彘长吁短叹,刘荣暗下不由得思绪流转。
  “赶着小十年满六岁,即将离京就藩的时候,拿这么一出假病危,试一试母亲的下限;”
  “——没有那声老狗,小十便会离京就藩,‘我’也能自此储位大稳,甚至从此不可撼动。”
  “只可惜,恰恰是父皇这不死心的最后一试,便试出了母亲那声:老狗……”
  有了这个认知,刘荣发现一切就都说得通了。
  从天子启的角度来看,栗姬的存在,对于汉家独有的东、西两宫共掌朝政,皇帝、太后共治天下的二元政体而言,是绝不可忽视的重大威胁;
  无论太子刘荣是否合格,栗姬这个明显不合格的‘储备太后’,都让天子启难以安心。
  帝王的本能,驱使天子启下意识思考起替代方案:如果废掉太子刘荣,还能立哪个儿子?
  掰着指头数下来,天子启无奈的发现:若是废了长子刘荣,那唯一能让自己稍安心些的,竟是年仅六岁的皇十子刘彘?
  与‘太子刘彘’一同出现在天子启脑海中的,也必定有‘主少国疑’四个字。
  可栗姬的刁蛮、愚蠢,却丝毫不亚于‘太子刘彘’,所必定会带来的主少国疑、君权旁落。
  左右为难之下,天子启终还是决定演一出假病危,来最后试探一下刘荣的母亲:栗姬。
  只要栗姬不太差——甚至只要差的别太离谱,便一切如故:太子刘荣仍是储君,胶东王刘彘也依制离京就国。
  毕竟再怎么说,太子刘荣也终归年长些,不几年便可及冠;
  哪怕只是中人之姿、守成之君,也总好过废长立幼,立年仅六岁的皇十子刘彘,以致日后主少国疑……
  “所以,太子刘荣被废之后,临江哀王刘淤当即‘病故’;”
  “左右不过是性子率直,想给大哥鸣不平,便口出狂言犯了忌讳……”
  如是想着,刘荣便侧身望向队列另一侧,正低头看着腰间王印,沾沾自喜的和刘德交头接耳的三弟:临江王刘淤。
  看着两个弟弟面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,刘荣也在顷刻间顿悟。
  ——曾几何时,刘荣认为自己打自出生那一日,便生存在群狼环伺、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;
  留给刘荣的选择,除了得立为储、即立为帝,便是粉身碎骨,万劫不复。
  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  但被刘荣下意识忽略掉,或者说是今天才意识到的是:之所以会这样——刘荣之所以会成为‘众矢之的’,恰恰是因为刘荣,天生就具备九成九以上的机会,成为汉家继文、景之后的下一任天子!
  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
  反过来说:风欲摧者,必为秀林之木……
  “梁王叔,从来都不是我的对手。”
  “——因为父皇不会允许。”
  “甚至就连阿彘……”
  想到这里,刘荣只缓缓低下头,看向怀中,正将拇指含在嘴里,迷茫扫视着周围的幼弟刘彘。
  直到这一刻,刘荣才终于后知后觉的意识到:历史上的汉武大帝,只是个幸运的替代品。
  而替代品之所以能取代原品,必定是以原装品出问题,来作为先决条件的……
  “阿彘,也不是我的对手。”
  “而是正如父皇所说的那样:阿彘,只是父皇为了以防万一,才给我留的替补。”
  “——只要主力不受伤、不停赛,替补便绝对没有上场的机会。”
  “所以我的对手,从来就只有母亲一人……”
  意识到这一点,刘荣不由得陷入一阵短暂的呆愕;
  缓过神来,刘荣只觉一阵无尽的轻松、舒爽,传遍四肢百骸。
  ——那声老狗,还会出现吗?
  刘荣不确定。
  但刘荣能确定的是:对于天子启而言,重要的绝不是栗姬喊没喊那声老狗,而是在栗姬这个明显会突破下限的预备太后面前,太子刘荣,究竟能否掌控住局面。
  若是可以,那别说是老狗——哪怕是被骂成桀、纣之流,天子启也不过就是生几天闷气;
  就算是一直把气带到皇陵里头,天子启也绝不会因为单纯的愤怒——绝不会出于个人的情绪,而做出任何关乎到宗庙、社稷的重大决策。
  但若是不能;
  若刘荣无法掌控局势,那天子启便也就不得不痛下杀手,彻底推翻太子刘荣的全部势力、党羽,为候补方案:刘彘铺路。
  反过来说:原历史线上的天子启,能为幼子刘彘铺平道路,自也同样能为更年长、更杰出的太子刘荣,铺出一条宽阔、光明的康庄大道……
  “儿臣昧死,顿首以奏。”
  诸王分封的仪式,已经在天子启的主持下临近尾声。
  其余几王的移封事宜,也由奉常祭礼官以祭辞的形式,‘汇报’给了天神。
  按照原本的祭典进程,天子启接下来,便要当着社稷、当着天神的面,具体说一说接下来这一年,汉家关于农事的安排。
  比如哪里遭了灾,朝堂要抚恤啊~
  又或是哪里缺水,朝堂要凿个渠啊~
  再便是哪里粮食歉收,朝堂要开仓放粮、平抑粮价之类。
  与会众人有关于粮食、农事方面的奏疏,也同样可以在这个场合提出。
  ——当然,前提是不能太叛逆,不能把汉家朝堂内部的分歧,摆到社稷、天神的面前。
  在封王结束之后,天子启刻意沉默了一会儿,其实也是在等祭坛下,响起百官公卿请奏的唱喏声。
  却不曾想:第一个站出身来的,居然是仍将年仅三岁的胶东王刘彘抱在怀中,且还没正式搬进太子宫的刘荣……
  “太子……”
  “有话要说?”
  下意识想要暗示刘荣‘别节外生枝’,待看见刘荣目光中,那异于常日的明亮,天子启不由话头一滞;
  明明暗下还在思考,嘴上的话却已经脱口而出——竟是有些期待起刘荣接下来的话。
  章程之外的变数,自也是让祭台周围的礼官们稍一慌,却也极为迅速的调整好心绪,为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准备。
  ——万一太子说些不合时宜的话,就赶紧兴礼乐,把太子的声音压下去再说!
  便是在天子启迟疑中略带期许、众皇子迷茫中夹杂忐忑,祭礼官们忧虑而又焦虑的目光注视下,刘荣终是将抱在怀里的幼弟刘彘放下,上前两步,便对天子启跪地拱起手。
  “去岁秋,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等贼,枉顾太祖高皇帝恩德、悖逆君臣尊卑之序,悍然举兵而乱关东!”
  “虽有忠臣义士,如条侯周亚夫、曲周侯郦寄、魏其侯窦婴等,使此七国之乱三月而平,然关东万里良田,亦难逃贼子所荼毒。”
  铿锵有力的道出现实依据,刘荣便满是庄严的昂起头,再对天子启沉沉一叩首。
  同一时间,太子刘荣嘹亮的奏请声,与社稷坛顶部的祭台上响起,于祭坛下荡起阵阵回音。
  “作为储君,本不该在还不懂国家大事的年纪,于农耕这样关乎国本的事上发表看法。”
  “但在从睢阳返回长安的途中,实在是看到了太多太多被荒废、被摧毁的田亩,很难不为关东百姓今年的生计感到担忧。”
  “——便借着今日春耕,当着社稷天神、公卿百官的面,斗胆恳请父皇!”
  “请除关东民今岁农税、减关中民今岁农税之半!”
  “广布雨露恩泽,使民稍安、食稍足;”
  “与民更始,施恩于天下……”
  话说到最后,刘荣话语中的笃定和决绝,已不知何时转变为悲天悯人的凄苦。
  而在祭台南侧,禁卒们不时将目光瞥向天子启,不知该不该把刘荣这番话,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下社稷坛。
  便见天子启面无表情的低着头,注视着刘荣跪地叩首在身前的背影,静默良久;
  终还是深吸一口气,蹲下身,将头稍撇向一侧。
  “太子,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?”
  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?”
  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冰冷语气,只惹得刘荣冷汗直冒——汗水沿着额头垂直落在地上,不多时便在石砖上,湿了两个巴掌大小的位置。 便见刘荣战战兢兢抬起手,稍擦去额上泉涌的汗滴,鼓足勇气,用尽浑身的力气,将腰杆稍挺直些;
  待看见天子启那冷漠到吓人的面容,终是咬紧牙槽,彻底直起了腰身。
  “儿臣,知道。”
  “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;臣无有作福、作威、玉食。”
  “儿臣,是在替天下人,请求父皇作福施恩。”
  “儿臣……”
  “——你还知道你是‘臣’?!”
  冷不丁一声低呵,吓的一旁的九位皇子下意识一缩脖子!
  老二老三当即便白了脸,其余众人脸色也没好看到哪里去;
  年纪最小的刘彘,则是在最初的惊愕之后,哇的一声便哭了出来。
  祭坛中央,窦太后漠然‘注视’着这一切,宛如一尊石佛般,不为所动。
  而在天子启的威压下,刘荣再度被压弯的脊梁,却在弟弟们的齐齐注视下,再次缓缓挺直。
  “儿臣,只是父皇的臣……”
  “却也是天下的君。”
  “——父皇说过,储君,也是君。”
  “儿臣,和父皇、和皇祖母一样,同样是天下人的君……”
  没人知道这段话,是刘荣花费了多大的力气,才从牙缝间挤出来的。
  更没人知道刘荣花了多大力气,才没让颤抖的上下牙槽碰撞在一起。
  人们只知道:在太子刘荣这番颇具‘挑衅’意味的答复之后,社稷坛顶部的祭台,便陷入了一阵极其漫长的宁静。
  除了天子启、窦太后,今日受封为王的九位公子,以及二十来位奉常祭礼官外,没人知道这段漫长的寂静中,祭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  而打破这段漫长寂静的,是郎官高亢的诏书宣读声。
  “诏曰:朕尝闻,天子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~
  凡为人父母者,则必不忍子嗣受饥、寒之苦;
  去岁秋后,吴楚举乱关东,虽乱得平于农闲之时,亦有天下人心惶惶,更或避祸隐入山林者。
  乃以此诏,告汉子民:自朕新元二年秋后,民田为吴楚乱贼所伤者,无论束籍于关东、关中,皆免今岁之农税;
  家中有男为丁、卒者,农税三十取一,伤、残者免~”
  明显是一封早就准备好,随时准备颁下的免税诏,在郎官的宣读下,很快便传入在场百官公卿耳中。
  但大家的反应却并非高兴,而是无一例外的困惑。
  ——大战方休,减免农税以与民休息,自是题中应有之理。
  按照先帝时开始的惯例,就算是没打仗,汉家的农税,也基本都是每年都减半的。
  太祖高皇帝制:农税十五取一;
  这里的‘十五取一’,便是真正意义上的:你秋后每收获十五粒米,便要上缴一粒作为农税。
  而从先帝开始,汉家开始连年减免农税,且无不是减半为三十取一的超低税率。
  寻常年间都是大概率农税减半,今年这状况,自然更是起码减半,且很有可能直接免除天下人——至少是关中的农税。
  只是朝野内外都感到很疑惑:天子启为何要在这个场合,宣读这样一封必定会有,根本没什么特别的免税诏?
  在社稷天神面前,显摆一下自己的仁慈?
  先帝和当今天子启,都不是这样的性格。
  可除了这个原因,又能是什么呢……
  祭台上,随着诏书宣读完毕,众皇子却都无一例外的深埋下头,为大哥今日的举动而感到心惊肉跳起来。
  ——抢民望!
  ——还是从皇帝老爹的碗里抢!
  这……
  啊这……
  “可要朕在这封诏书上,署上太子的名讳?”
  “又或是加上一句:太子请奏减税,方有朕此诏?”
  仍旧蹲在刘荣身前,天子启却是挺直了上半身,话语中,只尽是讥讽之意。
  闻言,刘荣却只头都不抬,仍旧将额头悬在离地三二寸的位置,赶忙摇了摇头。
  “父、父皇泽被苍生,仁及鸟兽,纵三皇五帝亦不能比……”
  “儿臣,只顿首顿首,昧死百拜而已……”
  刘荣诚惶诚恐的表示‘不用署名’,天子启这才冷哼一声,拂袖起身,再度将身子别向祭台外,朝臣百官站着的南广场。
  刘荣则是又跪地匍匐了许久,才缓缓挺直上半身,却不敢直接站起,而是静静等候起了天子启的指令。
  在刘荣身后,众公子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——都从彼此的目光中,看到了如出一辙的清澈和迷茫。
  唯独祭台中央,始终冷眼‘旁观’的窦太后,在这场戏落下帷幕之后,悠然发出一声轻叹。
  “自先帝前元三年开始,我汉家虽是连年减、免农税,却也都是一岁一诏。”
  “——每年开春之后,天子才会颁下减、免农税的诏书。”
  “而在此之前,请求天子减免税赋的,是领衔百官的丞相……”
  暗下如是想着,窦太后只微微动了动眼皮,将模糊的视线尽可能锁定在不远处,那道仍跪在地上的身影。
  只片刻间,窦太后淡漠清冷的面容之上,也稍涌上一抹复杂。
  “故安侯辞相,周亚夫又还未班师。”
  “——朝无丞相主事,倒也确实需要有人,替丞相说上这么一场。”
  “但任是谁,也不该是太子储君呐……”
  “能替丞相发话、能做丞相该做的事的……”
  “那,可得是监国太子啊………”
  思虑间,窦太后只本能的稍一侧头,身后便立时有郎官一人走上前。
  待窦太后轻声发出一问,那郎官才赶忙拱下手:“臣不知。”
  “但从田叔送回来的书信来看……”
  “呃…不大乐观……”
  磕绊的应答声,终是让窦太后缓缓变了脸色。
  恰逢此时,天空中,也悄然聚集起一大团乌云。
  ——春耕日的春雨,是大吉之兆!
  但今日的一切,对于窦太后而言,都恐非吉兆……
  “变天了吧?”
  “胳膊腿都涩了许多……”
  “我这把老骨头啊……”
  说着,窦太后便揉捏着酸涩的膝腿,在那郎官的搀扶下起了身。
  几乎是在天子启走上前,将母亲窦太后亲自扶下社稷坛的同一时间,天空中聚集的乌云中,便响起阵阵惊雷。
  ——窦太后走了;
  钻进了马车车厢里,晃晃悠悠回了长乐。
  ——天子启也走了;
  怒气冲冲登上御辇,快马加鞭回了未央。
  ——一众皇子、奉常礼官,以及满朝公卿,也都离开了。
  唯独太子刘荣,顶着倾盆而下的瓢泼大雨,跪在社稷坛顶部的祭台之上;
  只是这一刻,太子刘荣心中,却是说不出的轻松……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